《声声慢》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06-20 11:35:38

左宏莉

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晚年作品内容风格。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3、鉴赏这首词叠词运用的效果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李清照愁的根源。

教学难点:

1、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2、将此词与《醉花阴》进行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不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听歌曲《声声慢》导入。

二、诵读,初步感知。

师生诵读、听音频入词。

三、鉴赏词作

1、在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的基础上找出词眼,以此为抓手,整体把握全词情感。

直接抒情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眼:愁

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妙处

2、以意象作为抓手,涵咏诗句,以意逆志,鉴赏词中作者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鉴赏。

学生寻找词中的主要意象,并在此基础上鉴赏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愁的化身,古人往往借酒消愁。

拓展联系有关名句进一步感知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主赏析,教师适当点拨。重点鉴赏“淡酒”之“淡”在内容情感上的表达作用。

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秋风用以凄凉萧瑟的意境氛围,渲染愁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陶澹人《秋暮遣怀》: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拓展,进一步感知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大雁是离愁的象征。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晏几道《思远人》:“飞云过尽,旧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学生自主赏析,抓住雁这一意象的特征及“却是旧时相识”分析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学生分析“黄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约定俗成的含义,并进行自我解读。

诗无达诂,此处“黄花堆积”可以理解为菊花盛开成堆,也可理解为零落成堆,引导学生个性化自主解读。视情况可以展开小组讨论。

黄花:菊花,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是寂寞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学生自主解读、赏析,教师适时点拨。

拓展延伸: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小结:李清照运用这些约定俗成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自己的愁形象化、具体化了,此处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一切景语皆情语。

5)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置身诗境,描述李清照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所描绘的凄美的情景、画面。

3、探究“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所包含的情感。

  引导学生联系李清照的生平经历,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赏析,教师总结。

4、再次朗读

四、比较鉴赏

《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都写到了“愁”字, 有何不同?

五、布置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李煜、李清照二人在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的不同含义。



是否签收
签收单位
签收人
签收电话
签收时间
签收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