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4-06-20 11:36:49

                左宏莉

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被编排在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努力做到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学习这首词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鉴赏,体会李清照晚年的悲苦的情感世界以及李清照晚年词作的特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   能力目标:A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B紧扣文本,从意象入手,知人论世,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愁苦悲戚的情感。

以上几点是针对诗歌以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所确立的本课的基本目标。这几个目标确定的目的在于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李清照愁的根源。
教学难点: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诗歌本身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人常说“三分鉴赏七分读”,因而鉴赏时应反复诵读,在吟咏中体会词作的声韵之美,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本课所采用的另一个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合作探究法。通过以前的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以及他们的协作精神。

    本课还采用了比较鉴赏法,通过这一方法,让学生在学过本文的基础之上, 比较宏观而全面的认识李清照的创作。体会此人创作与他们生平经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声声慢》导入。

设计目的: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歌曲,初步了解作品的内容,同时也在课程开始之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朗读

       此阶段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朗诵好的同学个别朗读、教师范读、播放经典的朗诵音频等。人常说“三分鉴赏七分读”,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就是涵咏的过程。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受到思想的、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同时在朗读之后还安排了多元化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有其他学生的评价还有朗读学生的自评。因有以前诗歌学习中朗诵与评价的训练,又加上教师评价的先导,学生的评价和自评都比较成功,能从节奏、重音、情感诸多方面展开具体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要领,较好的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三、鉴赏词作

鉴赏词作分为四个环节:一是寻找抒情诗句及词眼,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把握词作的情感,二是以意象入手,引导学生缘景明情,具体深入地体会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情感。三是分析词眼所在诗句,从“愁”字入手,结合李清照个人的生平经历,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李清照愁的根源,进一步深入领会诗歌的主旨情感。最后是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置身诗景,描绘李清照在所展现的情景、画面。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对学生传授和训练鉴赏诗歌的方法,也就是让他们学会去寻找和运用鉴赏诗歌的抓手,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授之以渔。

其中二三环节是教学的重点。

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寄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因而,意象是解读诗词的最直接的抓手,因而在诗词教学中应结合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引导与训练学生, 通过意象的分析鉴赏,体会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在这节课上,我在对本词中的意象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又引导学生拓展结合了古典诗词中其他的名句,进一步体会中国古典文学中意象的约定俗成性,一方面丰富了的古典文化底蕴,同时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在鉴赏过程中,力求激发与实现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比如,关于“满地黄花堆积“和“曾是旧时相识”句的解读,从”诗无达诂“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环节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知人论世,这是鉴赏古典诗歌主旨情感的主要的方法,也是我们和学生鉴赏诗词时常用的手法,由本词的最后一句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出发, 必须要求学生对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特别是李清照晚年的状况有一个比较具体全面的了解,方能对这一句诗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解读。

在我的推荐下,在本学期初,这个班的书架上添了一本书就是,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其中就有梁衡的《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应该有学生读过了。所以知人论世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也印证了这一点。

鉴赏诗歌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置身诗景,描绘李清照在所展现的情景、画面。

 让学生学会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充满感情地通过语言文字去联想,产生想象,这就是一个再创造,去丰富这个形象,形成自己的哈姆雷特,也就是个性化的解读,形成自己的判断。

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学过本文的基础之上, 比较宏观而全面的认识李清照的创作。

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作业

8、探究性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李煜、李清照二人在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这是一项拓展延伸性的作业,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是否签收
签收单位
签收人
签收电话
签收时间
签收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