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有效与有用
发布时间:2014-06-20 11:42:37

  尚武

 

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写了两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叙述的角度是第一人称。

在我上学前,我家有一条名叫菲拉克斯的黄狗。像有些狗一样,菲拉克斯讨厌穿制服的人,看到邮递员总是要扑上去。因此,家里人指派我,在邮递员到来时,看住这条咬过人并冲撞过警察的狗。我用棍子把菲拉克斯赶到院子的角落,不让它走开,直到邮递员离开为止。当我作为一个看管者站在龇牙咧嘴的狗面前,如果它想从角落里跳出来,就用棍子教训它,这该多自豪啊!但是,这种自豪感并不能持续多久。当我们事后又作为朋友坐在一起时,我为打了它而感到内疚。我知道,如果拉住菲拉克斯的颈索,抚摩它,我也能使它不伤害邮递员。然而,当这令人尴尬的时刻又来临时,我又陶醉于成为看管者……

放假期间,我可以到邻居马车夫家去。他的褐马已经老了,而且相当瘦,不应老是驾车。由于我一直为当一个马车夫的激情所吸引,就用鞭子不停地驱赶马往前走;尽管我知道,褐马已经累了,扬鞭催马的自豪感迷惑了我。马车夫允许“不扫我的兴”。但是,当我们回家后,我在卸套时注意到了乘车奔驰时看不到的东西,马的肋腹成了什么样子,我的兴致一下子没有了。我看着它那疲惫的双眼,默默地请求它的原谅。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相信各位同仁都能够从这两个故事中突然联想或感悟到了什么。陶醉于成为看管者,也许是老师职业经验中最令人回味的一个侧面;扬鞭催马令其驰骋的成功感,更是我们给自己教师生活灌注存在意义的精神源泉。我们也许应该换一种方式,像故事里所说的安慰、抚摸、怜惜我们的学生,或者至少现实一些地认识我们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的矛盾之处就在于我们总在“现实、理想与幻想”之间的徘徊,我相信这是大家的共识。现实中上课是一回事(姑且称为现实课堂),上公开课时是一回事(理想课堂),评课时是一回事(幻想课堂),割裂的状态是有目共睹的,这实际上也是我们现实教学中常见的通病、顽疾。现实中上课强调知识点落实,从高考的需要出发,上公开课总是要展现教师自己优秀的风采,课中难免带有作秀的理想成分,当然上公开课后自己反思或是评别人的课总是一种以极致状态去要求评估课堂,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一种教学常态?我相信这个问题对我们教师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也是进行有效教学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语文课的教学依据是教材,目的是落实知识发展能力,方式是文本解读。所以当我们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时,其实是在探究教材的使用是否有效,知识能力的落实是否有效,文本解读的过程与结论是否有效。但是这个有效,如果与语文教学中教考分离的现实发生碰撞,我们就会深刻的意识到课堂的有效,并不等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建立在语文课堂的有用性基础之上。小学的语文课,老师教孩子们认字,积累词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孩子的阅读能力在真实的提高。初中的语文课,老师初步引导孩子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感受文学作品的不同形态,孩子的借助语言的思想表达和关于语言的艺术审美在初步的形成。但是到了高中,高中的语文老师能够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字词积累和初步的阅读理解力艺术赏鉴力基础上教给他们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立足于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应该教给他们关于阅读和写作,真正有用的东西。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去读文本,读每一句段,每一个字,每一幅图,让他们读懂文本,从读中走进文本,又从读中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文本读懂读薄读会,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具体的做法是:用朗读引领语文“展翅高飞”, 全面评注与文本的思想对话宽阔语言通道,用咬文嚼字激活文字与思想的和谐共振。

高中语文不仅要让他们继续朗读,而且还要带领他们读得更好,读出高中语文学习的新境界。帮助学生在字正腔圆中理解体会文章内容。帮助学生在揣摩比较中鉴别赏析语言优劣。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提升语文素养。让高中的朗读使汉语充分散发独特的语音魅力,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开辟出新内容和高境界,并带动其他相关学习方法一起进步,进而提高言语感知能力,实现语文能力的“展翅高飞”。

全面评注,是扩大化的传统评注,包括抄录、注解、评论、随感、质疑、读后感等各样内容。它贯穿课文学习的始终——从知识学习到深入探究,遍及课文学习的各个方面——思想情感、情节内容、表达艺术、语言特点等。一边是层出不穷的新鲜课文思想内容,一边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思想、语文能力,学生有思考则必有心得,但如果不通过评注来巩固思想的闪光,许多学习内容也就一闪而逝,终不能化为我有;而评注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次锻炼。如果说朗读是从言语形式层面入手的根本感知手段,那么全面评注就是在思想内容方面展开“文本对话”的普遍方法。课文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慢慢改变学生的观点、看法。通过全面评注,使学生的情感变得细腻、丰富,使学生的思想变得周密、深刻。——学生的语文水平、文化境界、精神品质就在这思想对话中实现“文我相长”了。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课程目标”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阅读与鉴赏”能力要求中提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表达与交流”能力要求中则提出“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校学习汉语的最后阶段,是许多学生进入高校深造的准备阶段。纵观能比较全面体现高校选拔人才意志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知识性的题目像字音、字形、默写外,不论是“语言文字应用”部分中的词义辨析、语病、语用题,还是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还是作文,只要和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有关,就无不与“咬文嚼字”密切相关。我们应该运用咬文嚼字这个“专业”手段,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

总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好,语文教学的有用性也好,语文都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把书读懂;走出文本把书读薄;更要超越文本,把书读会,才能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之能转化为人文素养,是通过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熏陶、感悟、内化来获得。因此,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机会和丰富语文课程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运用与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的有用能用中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