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学生思维的“乱反射”现象
发布时间:2014-10-29 16:39:54

                   ——从一道诗歌鉴赏题说起

 

捏几撮“银针”,灰黑中嵌着深绿,轻盈地投在无纤尘的透明玻璃杯中,任一束滚烫的泉水击打在安静的岁月里。于是,沁人心脾的清香云雾便袅袅娜娜,融化于紧张忙碌的氛围。打开电脑,捧着缓缓舒展身躯的精灵所依托的茶杯,我开始了本学期期中考试的阅卷工作,时间是201311618点。本次我批阅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第一题,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这首诗写于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后。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给出的是“作者善于联想和想象,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此句流露出诗人对春光将逝的寂寞惆怅之情”。翻看着千奇百怪的学生回答,我忍俊不禁,在此将部分典型错误作答列举如下:

1)“丝丝的小雨想把春天网起来,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有一种势力想扼杀人民与国家美好的春天,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这种力量的黑暗性。”

2)“‘网’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小雨淅淅沥沥想要留住春天的景象,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想要继续与敌军抗争。”

3)“因秦桧的投降政策使南宋落入金人的‘网’中。‘网’这一词写出了亡国之痛,更能体会出诗人内心的哀怨与悲愤。”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雨的密及想极力留住春天的一种景象。借此景抒发自己的情感:想竭力地留住大宋的春天,想竭力地保护大宋,使大宋不落败,不进入晚年。”

    以上作答,我个人认为可以称之为思维的“乱反射”现象。

所谓“乱反射”,即学生在思维系统中将问题作为思考的核心,为了解决问题,试图将其与其它信息臆造因果联系或者不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就是我们常说的“想得太偏”或“想得无序”。乱反射与发散性思维有本质上的区别,发散性思维强调思考的多元化,且每一个方向的思考都有坚定的逻辑联系;而乱反射就是人为地臆造联系,将一些无关的信息生拉硬拽在一起,长此以往会损害人们缜密的理性思维能力。

以上述诗歌鉴赏题为例,整首诗共四句,通过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知道:一、二句写暮春之景,三、四句言作者情状。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一、二句突出塑造了“小雨”、“落花”等意象,形象地营造出一幅暮春时节残破、萧索、暗淡的画面。品读诗歌前两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对晚春景致的描绘,并熔铸了作者的某方面悲情。三、四句则大有文章可做,内涵丰富。作者所言之“张罗地”即为所居处,结合注释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李弥逊可能因为诤谏赋闲在家,故红尘之扰离他远去,世态炎凉尽现其中。孤寂冷落中,弥逊只得自掩其门,听宿鸟清吟,叹身世之苦。从宏观上看,一二句的意境营造,一方面是暮春实然之景;另一方面是作者有意渲染悲凉之意,是“以哀景言哀情益增其哀”的效果彰显。故此,对第一、二句的理解,只可是作者政治失意后寂寞之感的“景语”,小雨、落花就是李弥逊的象征物,是哀情的形象载体。上述解读,是我们在尊重文本、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知人论世”的结果,理论上应该符合作者所言之意。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将“小雨”这一意象理解为秦桧等反动势力的象征物,认为“小雨网春”有束缚、禁锢之义,即象征秦桧等人对作者等爱国人士的迫害,就此反映出作者的愤怒之情。这种理解上的偏差,来源于作答者没有仔细研读文本,没有结合后两句从宏观上把握诗歌,后又受注释内容的影响,从而沿着错误的思考方向越走越远,无法回头。这就是思维上“乱反射”现象的具体体现。

下面我们来谈谈对于这道题的作答。问题要求作答者对“网”这一字进行赏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是否在保证不出现上述理解偏差的基础上,所做的答案就可以得满分呢?显然是否定的。理解正确,不代表思维缜密;思维一旦无序,就又滑向“乱反射”的深渊。在众多本题只得了1分的试卷上,我们不难发现,理解确实是正确的,将“网”解读为李弥逊对春天将逝的惋惜和眷恋之情的外化体现(当然,“春天”可以象征李弥逊的政治春天,“小雨网春”可以解读为对曾经仕途得意的依恋和不舍,今日突然失去,怅惘之感顿生)。可是,我无法给他们满分,因为这些同学的思维是随意的、无序的。事实上,炼字题可以沿着这样的逻辑思维进行:锤炼何字——手法分析——效果探究——婉言何情。这样一来,作答者的思维是清晰的,除了标准答案我们也可以把答案组织为“作者在此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网’字生动地表现了小雨如网的情状,同时寄予了留住春天之义。作者借此流露出对春光将逝和自身仕途失意的寂寞惆怅之情。”。

谈到这里,兴许有些同学对诗词鉴赏作答的无助感骤然衍生,过去的“乱反射”现象历历在目,曾经认为的无端被扣分案例似乎不再成为历史的“悬案”,而有了一定的说法。那么,如何避免诗歌鉴赏题中思维的“乱反射”现象呢?我个人认为方法有三:

一、整体观照,宏观把握。即在读懂诗歌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寻找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所抒之主体情感。

二、以情为先,研读细节。即以作者的主体情感为抓手,根据题目的问询,细致研读某些诗句甚至字词。有了主体情感的方向引领,“乱反射”就失去了孕育的土壤。

三、突显逻辑,有序作答。即作答前想想按照怎样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和言说,如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

 

诚然,“乱反射”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偷懒”活动。它不需要仔细认真地阅读,不需要精确耐心地审题,便可以产生一大堆看似正确的内容,还可以“发散性思维”自居。思维的“乱反射”现象隐蔽性高,警惕它,消灭它,是培养语文素养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