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听评陈晓曙老师示范课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62 发布者:数学教研组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5-24
将游戏带进数学课堂后
——一节数学公开课的教学实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主动性。
2016年5月23日下午第一节,高一高二数学组全体老师在高二(13)班听取了陈晓曙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作为孩子们学习概率的最后一节课,陈晓曙老师精心设计,创新性的将游戏带进课堂,同学们兴致盎然, 参与课堂气氛相当热烈。班里3大组分为3个阵营,玩3个游戏,最后累积金币数最多的大组获胜,将会获得丰富的奖品。
游戏一:生日问题。陈老师抛出3个问题,最后得出在座61名同学加老师共62人,至少有两人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高达99.59%,并且当场查阅了一遍全班同学的生日,找出4对同学生日相同。之后,孩子们很快得出班里最少得有23人,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就会大于0.5。
游戏二:摸球游戏。陈老师设计了两个情景,(1)盒子中2个黄色、8个白色乒乓球,每玩一次交2枚金币给裁判,不超过3次即摸中黄球,奖5枚金币,否则愿赌服输,再交1枚金币给裁判。(2)盒子中4个黄色、6个白色乒乓球,每玩一次交5枚金币给裁判,不超过4次即摸中两个黄球,奖10枚金币,否则愿赌服输,再交1枚金币给裁判。通过这两个例子,总结两类特殊的概率分布,并引发学生思考,裁判设计本游戏的期望值是多少。
游戏三:决战24点。一幅扑克牌,4个花色,从1(A)到10共40张牌。每次抽取4张,利用加减乘除运算,使其结果为24.如抽得4张牌为:1、2、3、5,则其答案可为:3*(1+2+5)=24.本次游戏共产生30枚金币,首先胜出5局的组获得全部奖金。当比赛进行到4:3:1时,裁判宣布,时间关系,游戏暂停。但是,留下的问题是,30枚金币该如何分配?这一问题,引起了各大组同学的争先恐后。这也是陈老师设计本游戏的目的,即还原促使概率论形成的赌徒分赌金的历史问题。
课后,数学组老师们对本节公开课进行了点评,大家一致认为,将游戏带进数学课堂是一次很大胆的创新,类似的研究性学习确实应该实实际际搞起来,一个学期至少一次,它对学生的提升和锻炼还是帮助相当大的,而且由于类似活动的开放性,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收获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启发。
数学组教研组长冯力新老师最后总结道: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晓曙同志的这节课,虽然还是有很多遗憾,但是从学生积极参与这方面来看,无疑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借鉴和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