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组薛文婧老师微报告: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51 发布者:英语教研组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6-13
6月13日,英语教研组在西一楼听取了薛文婧老师“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微报告,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思维导图由英国精神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Tony Buzan基于脑科学研究成果提出,是一种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也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式。 作为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思维导图将左脑的词汇、逻辑、顺序等与右脑的图像、节奏、色彩和纬度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一起参与思维和记忆的过程,将思维方式变成彩色的、多维的和发散性的,通过线条、颜色、符号、词汇和图像的运用,充分开发人的全脑,促进思维的发展。
薛文婧老师结合思维导图与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通过大量案例呈现思维导图在不同文体、不同主题的阅读中的使用,形象、直观地阐明了这一组织性思维工具在教学实践的运用方式。这些案例一部分来自薛老师创新性的教学尝试,一部分来自对英语教研组其他教师课堂的细致观察。在实际操作中,应注重结合文本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如放射状、箭头状、表格等;此外,充分利用文本信息的呈现和恢复上有可逆性,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对文章内容进行复述,从而进一步内化语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构建以及运用意识。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薛老师认为结合思维导图工具的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去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和深入地思考有关阅读材料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培养学生根据文章体裁来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因而,这一工具的恰当使用将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有益。
上一篇: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