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策略破难点 实验探究显本质——化学组听评焦梦婵老师公开课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48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10-23
为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在化学课堂的扎实落地,探索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高效教学策略,我校化学组于近期在高二16班教室听评了焦梦婵老师执教的《电离平衡》公开课。本节课以“预测-观察-解释”策略为核心主线,融合数字化实验、学生动手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深度探究外界条件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为抽象理论的教学提供了生动范例。“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基石概念,蕴含了动态平衡、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等核心学科思想。
焦梦婵老师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创造性运用POE教学策略,构建“预测-观察-解释”的探究闭环。课堂伊始,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了盐酸和醋酸电离程度的差别,引入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随后,借助数字化实验,学生分析了数据变化曲线,直观证实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存在。特别的是,焦梦婵老师巧妙利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通过其敏锐的颜色变化,将加水瞬间氢离子浓度变化的微观过程转化为可视的宏观现象,使学生清晰“看见”平衡移动的动态本质,有效突破了“稀释促进电离”但“离子浓度减小”的理解难点,多维度、多层次地建构起外界条件改变对电离平衡影响的认知模型。
课后,全体教师在多功能教室2进行了深入的说课与评课研讨。苟莉莉老师指出,本节课POE策略与数字化实验的融合应用,实现了“宏观现象可视化、微观过程直观化”,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要求。尤其是甲基橙指示剂的巧妙运用,将抽象的瞬间变化具象化,设计极具巧思。她建议,可以将POE策略充分利用起来,在板书设计中将实验具象化、思维显性化。刘丽亚老师则认为,丰富的实验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但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需要更加精准。
此次活动再次凸显了“以研促教、以技促学”的教研理念,成功构建了“POE策略引领、实验探究驱动、技术融合赋能”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新范式。化学组将以此次公开课为蓝本,持续丰富和完善“化学反应原理数字化实验案例库”,推动信息技术与探究式教学的深度融合迈向新台阶。


上一篇:第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