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空间

《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意气”

发布时间:2022-10-27 17:18:15

西安中学  朱妮娅

在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中,《沁园春长沙》同《再别康桥》《雨巷》一起被列入了现代诗单元,这可能是从创作年代方面考虑的,但是《长沙》依的是古体词的格律,所以音律和字数、行列排法就无创意可谈,场景和意象可以谈谈,特别是色彩的搭配、视角的变换,有很多技法值得学习,不过我觉得,作者是大政治家、开国领袖,其气魄风度决定了这首词最重要的并不是艺术技巧,而是藏在大手笔后的“书生意气”。

讲这首词,路径是多样的,可以从解题开始,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词牌格律之类的,以及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的旨意铺路,然后借助词牌本身的格局分布,以“起句(换头)”“铺叙”“煞尾”为划分标准,分别解读词句。另一种方式是把前面这些内容全部交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好是课下自查资料,课上统一整理,而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讲解,应关注更核心的问题,比如说怎么理解“书生意气”?它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在辞典中,“书生气”“书生意气”指知识分子只顾读书,脱离实际,看问题单纯幼稚的习气,古语也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见自古以来书生这个称呼并不怎么好听。但在本词中,毛泽东以“书生意气”入词,且与“风华正茂”并举,以“挥斥方遒”修饰,可见是赋予了这个词极高尚的含义的。在这首词里,“书生意气”代表了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以及忠诚、正直、热忱、善良等高贵品质。那么,这样美好的书生意气,是与生俱来的吗?孟子有一个理论,是“养吾浩然之气”,是说君子大丈夫的浩然之气是要养成的,为什么要养?因为人类可贵的品质并非与生俱来,也不可能永保终身。人生的苦难、社会的浸染、名利彩色的诱惑,会让人渐渐忘记了当初崇高的理想,唯有不断读书明理、身体力行,才能抵得住现实的风刀霜剑,保存住真诚的书生意气。毛泽东也是这样看的,他回忆自己在长沙十三年的求学和革命生活,虽不提其中的坎坷,但当他站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时,心中怎么可能会没有对往事的百感交集?当他说到往昔“峥嵘岁月稠”时,这岁月的滋味,又怎么可能只有快乐没有辛酸?然而可敬的是,从当年的书生意气,到此刻的独立寒秋,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雄心从未消褪过,这种书生意气引领他一路走向人生的巅峰,并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开创了新的时代,因此我们今天读这首词,绝不是在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丽大自然,而应当用敏锐的眼光,去洞察一代伟人的内心世界,用严肃的思考去体味“书生意气”的深远意义。

上片起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便能读出非凡的书生意气。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同时又有军阀在通缉他。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我们通过解读一个“独”字来理解诗词。“独立”不仅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更重要的在于只身屹立于寒冷的秋季,以孤傲的姿态面对肃杀之秋。强调“寒”,就是为了证明“独立”的艰难,进一步表现作者中流砥柱般的气概,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柳宗元的《江雪》中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而“湘江北去”这句,重在“北”字。“北”在东南西北四个表方向的字里,独具一种寒冷、凌厉、广袤之感。其实这句“湘江北去”套用的是古词“大江东去”,很容易让人联想并感受到苏轼的豪放派诗词的气势,虽是套用,但于此处贴切自然,不会觉得生硬。湘江向北奔涌,而作者要南下,以个人对大江,以微小的生命对广袤的自然界,以静立的人对汹涌的江河,以个人的独立如磐石的气势对与之背驰的滚滚大江,发生了冲击力极强的对比,构成了诗词内部的巨大张力。除了用词方面的考究,语序的讲究也是为了抒情服务的,起句用了倒装,我们都知道这开头的意思是,寒秋时节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但是放到词中,橘子洲头被搁在了最后,原因不过是为了突出更为重要的一对形象,首先是人,其次是江,而人与江的对比又是为了表现其历久弥新的书生意气,所以从开篇就可以读出全词的灵魂,就是“书生意气”四个字。

上片铺叙部分主要是景物描写。山、林、江、船,由远及近,视野开阔,动静结合;“红遍”与“碧透”色彩对比强烈,鲜艳夺目,又有“层林尽染”来突出层次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视角由高到低,纵向拉开了视觉空间,且鹰和鱼分别代表了爆发的力量与闲适的悠游。鹰击,意思是鹰搏杀凡鸟,此处是说雄鹰展翅搏击长空,迅猛矫健,充满了杀气和力量;而鱼翔则不同,翔,本意是说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这里形容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浅底,可以令我们感受到江水之清澈见底,将天空映照的清清楚楚,所以“翔”也可理解为鱼儿游在投影着蓝天的江水里,就好象飞翔在天空一样,“翔”字写活了鱼儿的自在和江水的明净,同时开拓出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寒冷的秋季,大自然的各种生物都以各自最常态的方式生活着,或杀气腾腾,或优游自在,无不显示出生命力的蓬勃强盛,“万类霜天竞自由”,写眼前景,也写心中情,以壮丽的自然景观烘托出了人心中奔涌着的豪情壮志。

煞尾三句,笔锋一转,从方才的欣悦转向了“怅”,“怅”这个字,课文注解说“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我倒觉得不必跳的这么远,因为下一句就说了,作者对苍茫大地发出了询问,谁来主宰这世界呢?大家注意到了,此时眼前的景不再是多彩缤纷的了,刚才还是红遍碧透,现在就成了苍茫的了,为什么?必然是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他想到如此瑰丽的大好世界,现在却动荡不安,于是他面对辽阔的宇宙,感到了几许彷徨,这里面可能的确藏着一点失意,因为之前我们也了解到作者此时的处境,不过面对浩渺的大地,能够发出“谁主沉浮”这样惊天动地的询问,这样的气魄,这样的风度,足以把方才的一点点失意,一点点彷徨扫荡得干干净净。无论遭遇多少挫折,经历多少打击,匡扶社稷的信念永远不灭,这种九死未悔,万死不辞的勇力,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永不褪色的书生意气。

下片换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二句,看似是简单地回忆过去,但“百侣”“峥嵘”“稠”等词罗列在一起,加重了这两句的分量,往事不再如烟,而是如山峦如峻岭,是怎样的往事能有如此的重量?作者不必一一细说,单从下面铺叙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便可感受得到这些风华正茂的少年英雄,他们眼见过怎样的世事剧变,耳听过怎样的时代巨响,他们的书生意气是如何的奔放有力,充塞于天地间的。然而若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仅仅是写写文章的传统读书人,还不足以表达作者意气之丰沛,于是在煞尾部分,他专门用了一个细节描写,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来表现少年们的健壮勇猛。有一种理解是此处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同样是为表达立誓复兴祖国的意思,还有一种理解是,毛泽东本来就善于在大江大河中游泳,此处的回忆是对当年他与朋友们一起畅游江河的真实写照,旨在表达对友情和少年壮志的珍视。我觉得两个都讲得通,而且两个放在一起不矛盾,中流击水是真的有,救国大志也是真的有,两者重合,更真切生动地表现出毛泽东不变的书生意气。


本站由陕西西安中学信息中心管理维护

陕ICP备11012318号-1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