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资源

郭富斌:岳麓版高一历史课导言

发布时间:2022-10-26 14:55:53

岳麓版高一历史课导言

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念一首诗给大家,里面有我的名字。

郭青城绿连你我,富含激情海天阔。

斌斌文质藏虎胆,是非功过我来说。

这是997班杨明同学在99618日最后一节历史课写给我,对我有很特殊的意义, 一周只有两节的历史课,在中学处于边缘地位的历史课,在有些同学的心目中并不边缘。坚定了我上好历史课的决心。

我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算过,把一学期的历史课连起来,如果以天作单位,有多长时间?一天一夜!180个昼夜中的一个昼夜而已。而我们要共同经历的是人类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把人类180万个日日夜夜的波澜壮阔浓缩在一天一夜。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想请大家打开我们的教材,翻到目录页,看看和初中的教材有什么不同?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它和初中教材有什么变化?或者说高中的新课程到底新在哪里?

一、新课程,新特点

首先,他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形式新,他的体例是全新的。表现在两个地方:过去我们的教材是按照通史来编的,而且它的顺序是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现代。现在的新教材打破了这个设置,他按照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模块。我们高中阶段共9个模块。一个是政治文明历程,第二个是经济成长历程,第三个是文化发展历程。这三个模块是必修模块,也就是所有同学在高中阶段必须学习和完成的。还有六个选修模块,如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探索历史的奥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这些是供进入文科的学生选修的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个专题,这些专题按照不同的主题分类,大家看我们的目录,模块一共有七个专题。

我们仔细地看目录,会发现他在体例上有第二个特点就是中外历史混合编写,而且我们会发现他的混合编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编制的。比如说专题一、二是先中国后世界,专题三、四是先世界后中国,完全是跳跃式的编写。

第二个新特点是他最本质的变化,就是观念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认识人类历史的观念从阶级斗争转向了文明史观。什么是文明史观?我们可以不用从概念上去理解他,我们只需要感受它。在原来的史观下,我们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在的模块中我们能够看到政治历程的发展变化,同时我们还看到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是完整地走过这五种社会形态。原来我们从这五种社会形态得出一个结论非常容易: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大家学过中国近现代史,最重要的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在我们这本书中,我们大家从封面的小字上可以看这样两句话:大家试着念一下下面的一句“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便能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经历了漫长的艰难的历史过程-------”在这段话的上面,我们又看到一段话“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大家可以看到印在我们这本书的封面上作为这本书灵魂的主题词的核心概念是两个字“文明”,而表现在政治文明历程上的最核心的词有两个:“民主”和“法治”。多大的变化啊!而这两句话在哪里?在我们的导读最后一段最后四行。按照文明史观人类的文明构成有三种形式:第一,政治文明,第二,经济文明或称为物质文明,第三,文化或精神文明。我们的三个必修模块就是这样编排的。

第三个新特点是内容新。对高中学习的内容来说最突出、最明显的就是世界古代史内容的增加。

二、新课程,新挑战

那么,由于这些变化,他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哪些挑战呢?

第一、时空跨度大。我们看到的任何一个模块的跨度都是上下千年,空间涵盖全世界,他明显的变化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我们的要求高了,高在哪里?大家看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他指出了初中教学和高中教学的区别,指出了初中教学留给高中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初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尚未形成一种深厚的历史感,一种宽阔的历史视野和一种敏锐的历史洞察力”。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二、系统性没了。我们过去看一段历史,不管是讲秦朝还是唐宋,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这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系统的东西。现在呢?一个朝代被肢解开了,唐朝在模块一、二、三中都讲有,我们很难看到一个朝代完整的历史概貌,这对于我们是一个新挑战,我们怎么办?我有这样的几点建议:

三、新课程,新意识

第一个建议要有世界意识:建立一种新的历史观-------叫“大历史观”。我们必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潮流中去看,有人讲过一句话:“如果你不读中国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如果你不读世界历史,你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落后。”

就是把整个人类历史看成一个整体,把中国历史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中去看待去认识,改变了我们过去学历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过去学历史只有一个角度,纵向的。我们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然后纵向地看我们民族怎样发展,但在我们民族进步的历程中,世界是什么样的?同一时期别的民族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关注不到。现在增加了这样一个横坐标,每一个时段对于一段具体的历史来讲,他的发展既不是在这个点上,也不是在那个点上,而是在两个点发展的交叉点的坐标上。尤其是在近代以后,我们中国历史完全受外来冲击的影响,在这些冲击的影响下,我们中国所走的历史道路不能完全按照自己历史发展的逻辑逐渐发展,而是在世界历史影响下发展,最后形成了一个发展的曲线,这个曲线有一个史学家费正清作了一个概括就是“冲击效应”。大家以近代史作为一个观察点去观察,会发现近代中国历史不是自己走进世界的,而是在外来冲击下进入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五大侵略战争。每一次冲击后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民族灾难,同时在客观上,我们民族为了救亡图存也做出了反应,这种反应的力度与冲击的力度往往是一致的,冲击越大我们的反应就越强烈。大家简单地回顾一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我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们的反应是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第三次是甲午战争,我们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还要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八国联军侵华后我们的民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我们的反应是搞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我们近代的所有进步都与外来的冲击相联系,改变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命运。我们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非常清晰。所以说整个的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它表达了一种在新的形势下对历史的新认识。

同时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当今世界形势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全球化。我们同学们有没有意识到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惠者之一。我举个例子:有人做过比较,中国对外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0%,换句话表述就是说我们有40%的收入是赚了海外的钱。很有名的叫“中国制造”,遍布世界。这是不是得益于全球化?开放程度最高的美国,美国对外贸易依赖率只占20%,这恐怕是我们大家没有想到的。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超过了最开放的美国。但当中国经济越来越有赖于世界经济发展时,你们想一想,有一个需求迫在眉睫,我们怎样去认识世界、我们怎样去面对世界、怎样去适应世界?这实际上也是近代以来历史对中国人所提出的话题。虽然我们的经济在发展,但我们国家有一部分人虚火上升,“狭隘的民族主义”极端地排斥别的民族,我们在电视、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很多,尤其是在网络上。大家想一下,一个对外界很排斥的民族同时又依赖于外在世界发展,可能吗?所以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与世界现实一个共享的、共同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我们强调我们民族有自己的传统与自己的文化之根的,同时我们和世界还应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世界中去,适应世界的发展。这就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同学们做一个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我提醒大家放学后到宿舍区后看看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虽然只有八个字:“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历史的作用它体现在这里。

第二个建议,现实意识。历史本身是客观的,但被叙述出来的历史是主观的。胡适说,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这话虽然片面,但揭示出了历史学习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历史从来都是人心中的历史,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历史现象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大利史学家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学习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与历史的创造者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过程。

例证,中学教科书风波。

日本的四次教科书风波;台湾去中国化;上海的争论。

第三个建议,要有未来意识。历史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鉴往知今,千百年来,人们都渴望拥有神奇的力量让自己能够预测未来,其实,历史不正有这样的功能吗?通过历史,他启发我们把前人设想过而没有能够做的事情做起来,把前人做错的事情改过来,把前人做得不够好的事完善起来,最后去做前人没想过也没做过的事。所以说,历史学家虽然不是预言家,手中也没有水晶球,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拥有丰厚的历史资源,可以用历史之光去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就好像埃及索克斯神庙法老神像上镌刻的一句话:“我看到了昨天,我知道明天”。历史是石,能从中够敲出希望之火;历史是火,能够点燃生命之灯;历史是灯,能够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历史是路,能指引人类走向灿烂的明天。历史不是文学艺术,但它能像文学艺术一样激动人心,历史不是政治理论,但它能像政治理论一样指引人们向前。生命之树常青,历史之火永远燃烧。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这团历史之火吗?让我们带着这团火走进我们的高中历史新课程。

第四个建议,同学们一定要有批判意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历史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高中历史教材一本统天下的局面,我们使用的是岳麓版教材,我省还有其他地方是用人教版、人民版教材。这些不同的历史教科书是不同的编写人员按照他们对历史新课标的不同理解编写的,编写者中有些人也只是普通的研究生或是一线教师,他们能够编书,我们难道连鉴别和表达自己独立观点的能力都没有吗? 

批判意识的核心是独立思想。独立思想是说,要学会用历史作为载体进行思想,让思想的光芒照耀历史课堂。我记得,华东师范大学王家范教授曾在他的研究生进行了一次题为“当下史学研究最缺什么”的调查,结论是最缺思想。其实,中学历史教学中最大的危机也来自于思想的苍白和匮乏。这也是许多同学讨厌历史的根源。要能独立思考,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具有怀疑的思维品质,批判的精神和勇气。在这方面,有两个人是大家的榜样,一个是尼采,它宣告上帝死了,要重新估价人类的价值,一个是马克思,他不相信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写出了《资本论》,成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希望大家能像他们一样,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第一,不迷信教材;第二,不迷信教师;第三,不迷信任何权威或偶像,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检验。衡量历史课的成败有两种标准:一种是考试的标准,用成绩作判断的依据。一种是人文的标准,通过历史学习,你是不是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你是不是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关注人和社会发展。在这两种标准中,我更看重的是第二种,因为他更接近我所追求的历史教育的理想:穿越时空的对话,思维火花的碰撞,文明薪火的传承。

第五个建议:生活意识。历史是过去人的日记,所以我们要把历史当成他人成长的日记,在他人成长的日记中找到自己成长的定位和价值。所以我们要带着爱学习历史。新课程有句话叫“尊重历史、宽容历史、理解历史、和历史对话”,所有这些都必须调动我们的丰富的情感,对于我们来说,感受一段历史比记住一段历史知识更有价值。

我对同学们有两点希望:

    四、新课程,新期待

一是希望同学们要注意备学。这是我想了很多次的问题,老师上课前要备课,同学们上课前要备学。我们想一下,面对课程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两个差异,必须关注。一是老师和同学们就角色来讲,有知识上的差异,老师有过学科知识的训练,同学们则是刚刚解除这段历史,老师具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老师教学时有准备,同学们没准备,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之间要对话,对话要有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同学们要转变学习方式一定要学在老师讲课的前面。

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可以通过课代表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反馈给我;我更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将成为你高中学习过程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当然我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有两句话我一直铭刻在心。一句是陈衡哲女士说过:“教科书减去了教师就是一本白纸黑字的死书”,所以我有责任帮助同学们唤醒沉睡的历史教科书。第二句话是江泽民讲过的:“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精神成长的导师”,导师我可能做不到,但我愿意成为同学们放飞自己人生理想的起降场的一块铺路石,今天是第一堂课,我把这两句话送给同学们。


本站由陕西西安中学信息中心管理维护

陕ICP备11012318号-1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