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资源

华春勇:百家争鸣讲稿

发布时间:2022-10-26 15:48:58

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和铜川的老师同学们聊聊天,同学们是文科生?想过吗,我们以后和理科生拼什么?

    他们凭技术改变世界,我们呢?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何在,文科生的使命是什么?

学校的校训是“重德厚学、臻于至善 ”,什么叫德?屈原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載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使命,那知识分子到底要立怎么样的心,安什么样的命?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先秦诸子那里寻找答案!

   诸子百家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同学们看书,填写表格:

学派
人物时代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仁”和“礼” ;“德治”“敬天远鬼” ,教育
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老子春秋“道”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庄子战国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法家韩非战国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诸子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所有问题其实无外乎两个,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而世界,也无非有四个维度构成:一是自然界,天地日月、四时草木、虫鱼鸟兽是也。一是人群,社会、国家、民族、种族、社区、机构是也;一是人本身,心性,灵魂,情志意趣等构成;还有一个莫须有的“彼岸世界”神鬼幽灵的世界。

那么诸子又是怎么认识这些问题的呢?

1、自然观之争

(1)自然之美妙

中国古代的哲学是不太关注自然的,在关注自然方面道家算个特例,哲学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世界本源的问题,老子把世界的本源归为“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道是什么?没说,也说不明白,因为“道可道,非常道”!说明白了就等于不是我所说的那个“道”了。这多少有些故弄玄虚,不像西方米利都学派,水、火、数、原子,看得见,摸得着,至少可以被感知。老子的道只能感悟。这样看来,对于世界的本源,老子说了等于没说。 

老子没说明白,庄子接着“忽悠”,不管是什么,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他说: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酒,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齐物论》

这意思,大的就是小的,小的也是小的,当然也可以是大的。世界是相对的。活够一百二,与十二而夭折,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生都是过客,终极必为虚无。所以,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思想高深,透彻!但也貌似有几分悲观和冷峻。

也正是这种冷峻让庄子发现了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

不言、不议、不说,不等于没有。这是恬静,淡然之美,犹如那句“丁香一般凝着愁怨的姑娘”只是静静的走过,已经然人陶醉了!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默默地注视,非要冲上去送朵玫瑰,反倒是煞了风景。这就是庄子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就是无为之美。

(2)自然之灵动

老庄把本源没说清,但却发现了天地的另一个奥秘,那就是“相对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不知道爱因斯坦是否看过老庄,但老庄的确讲过,万物是可以转化的。那么这种变化又是什么样的?荀子说:有法可依,依法可用。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荀子

荀子比孔孟要视野宽广,孔孟是不怎么讲自然的,荀子讲。“天行”说明,荀子认同自然是变化的。但这不够,荀子进一步说“有常”——变化是有规律的。

老子讲世界是变化的,荀子讲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利用的!老子加荀子,貌似马克思!

(3)天人之和谐

世界是变化的,面对喜怒无常的世界,人又该怎么做才能与天地相合?

老庄说:“尊天道”庄子说“制天命”。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庄子

  尊天道就是别动,荀子不以为然,语气中还有讥笑之意: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都是说得干点什么!可是,在孟子看来,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齐备才能比较顺利,人面对天地,干的成吗?

      干的成!只要人心安定,人心齐,比天时地利要重要得多。所以

     “人定胜天”

没文化,真可怕,“定”在古语几乎没有一定的意思,那是“必”,所以说人一定可以战胜自然,荀子都不相信!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韩非站在了荀子的立场,说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

面对变化的自然,人得跟着变,“备变”干嘛?当然“事”即有为了!

面对自然,有为还是无为,儒墨战老庄,二比一,老庄输一局!

2、社会观之争

(1)民与民

如何面对自然,是一个长远的问题,而诸子百家当时最急切的现实问题是天下乱了!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开始从诸侯出,但毕竟还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到了战国各国征战,彻底的明火执仗、肆无忌惮了。战争的直接后果是百姓遭殃。社会失序、天下无道。

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儒家和墨家都认为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没有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何不“让世界充满爱”?

儒家给出的爱是“仁”字牌!

     仁者爱人。

爱人是有底线的,最低层次是: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高要求就是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要做到这些,必须具备“仁”的基本品质: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孔子说的抽象,孟子就很具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孟子讲同理心,墨子更讲同理心。墨子说:

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你的就是我的还用偷吗?孟子的同理心是立足于自己的,以自己为圆心亲疏关系为半径向外辐射,这是仁爱。而墨子是把对方当自己一样,这是“兼爱”。

墨子之爱犹如耶稣,广博伟大,却也沉重,难行,墨子自己效法大禹:

   磨顶放踵,死不旋踵,利天下而为之。

——墨子

累的掉光头发,脱光毛,也要赴汤蹈火,勇往直前,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墨子可敬不可效法!人人都赴汤蹈火的奋斗又是为了谁呢?所以杨朱就说:

  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

——杨朱

墨子累的掉光毛,杨朱却一毛不拔,杨朱是不是太自私了?貌似!

然而杨先生的理论是,墨子口口声声为了社会,可社会是谁?一个个的人,既然如此,一个个人把自己照顾好,照顾到一根毛发都不损伤的程度,不就不用别人舍身了吗?每个人,自扫门前雪,整条街不就干净了吗?

看来杨朱被冤枉了,假使杨朱的理论流行,革命的螺丝钉也许少了一些,但真正的公民是不是会多一些?

墨子关注社会公平,杨朱关注个人权利,殊途同归!相对来说杨朱的办法倒更容易些!

儒家的“爱”显得狭隘,墨家的“爱”显得高调!墨家骂儒家虚伪,儒家骂墨家“禽兽”!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荀子》

儒墨炒得火热,庄子也按捺不住,说墨子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庄子》

显然庄子觉得墨家的兼爱太苦了,不符合人性,不可行。靠吃社会主义草,夜以继日的奔走在共产主义康庄大道上,老百姓学不来,也走不久!

庄子孟子战墨子,二比一,墨子败!

反过来说,仁爱就容易吗?未必,因为人有欲望,总想多得到一点,给老婆,孩子让座容易,给陌生老人让座就要问凭什么了?凭规矩!所以孔子说要克制欲望,顺从规范!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这种规范就是秩序,就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老人家性情温和,但看到不守规矩的还是会大发雷霆: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

  墨子也看到了社会失序是因为不守规矩,他说:

 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然而这只是表面想象,本质问题是什么?贫富分化,不公平!

    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

——墨子

  孔子墨子认为乱是因为社会“无礼”老子觉得坏事的恰恰是“有礼”!如果没有尊卑的差别,还会有因为不守尊卑秩序带来的乱吗?所以: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

儒墨战老子,又是二比一!

(2)君与民

社会失序都看得到,怎么办也都说的头头是道,可别忘了,咱只是书生,百无一用!只有统治者采纳了意见才能改造社会!

儒家的仁爱,对统治者而言就是实行“仁政”(王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论语·颜渊》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 《孟子》

可君王凭什么听你的?在他们看来

君天下曰天子。

——《礼记》

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

——《汉书》

    他们只对天上的阿爸负责,天下百姓是被“君”的!凭什么,要爱他们?

    儒家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界定天、民、君的关系。孟子说: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索性威胁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

儒家从为君主谋出发却高扬了庶民的地位,这大概也算是历史的辩证法吧!

“民贵君轻”?孟子太给力了,给的让人感觉有点“二”。听到这儿,君王明白了,老先生说了半天,我排老末!您歇会吧!

墨子上场!墨子不说该怎么对老百姓好,怎么改善民生,他说三点:一是避免战争,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一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一是积极实行人才兴国战略!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

今惟毋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邢政必乱。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在于众贤而已。

     墨子滔滔不绝,估计是说兴奋了,也就天真的说: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墨子

这就踩上了统治者的尾巴,在孟子那里,只是位次排的靠后,在你这儿想要取而代之,搞民主选举,那我爸爸为革命流的血不是白流了,您也歇会吧!听听老庄怎么说!

墨子尚“贤”,老子尚“愚”在老子看来尚贤不是扬汤止沸、不是釜底抽薪,而是火上浇油!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是争能手、模范和特级吗?不设不就不争了吗?一样的工资,一样的教书,一样的职称,争什么?!又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天下为什么乱啊?上边折腾闹得!上边不检查,下边就不会突击造假了!那不折腾,又怎么办呢?老子说,回到过去!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为什有战争啊?就是有交往啊,如果退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哪有战争呢? 

老子怀念“过去的好时光”,韩非却高歌“明天会更好”!

老子的办法看似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问题是不可行!你要看球赛,老婆要看韩剧,儿子等着《智慧树》,老子说,把电视砸了!没电视,还会为看电视而争吗?貌似有病吧?!  

法家就高明些,怎么办,听丈母娘的看《非诚勿扰》!这就是权威的力量!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统治者一听来精神!韩非接着说: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人心有好赏恶罚,所以赏罚就有用,但是赏罚一定要有标准,要公正,公平,那就是法!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可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用死的法对付活的人有点困难,于是统治者就必须动点心眼,有些招数!这就是“术”!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当然老大要要老大的派头,陕西话叫“扎势”!能把“势”扎起来,就取得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法术势,用得好,兼并诸侯一统江山易如反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其兼天下不难矣。

                                      ——《韩非子》

好个人法家,说的君主心花怒放,就你啦!三比一,胜的却是一。

3、人生观之争

儒墨道的失败,不是因为道理不清,而是因为人心难测!怎么会嘴上一套,背后一套

那人心的本性又是什么呢?       

 子  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在孔孟看来,人心是好的,本性是善良的,可是本性是善的话,那恶又是哪里来的呢?

所以荀子说,人性本恶!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其实从逻辑上讲,人性本恶也说不通,如是,那善又是源自哪里呢?儒家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了,告子就出来打圆场!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水嘛,无形,放到碗里是圆的,放到盘子里是扁的!这一局,告子貌似和稀泥!但却更真实的反映人性,一比三,一胜!

4、人死观之争

其实不论天性善良,还是天性邪恶,人类的归宿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死!

儒家是忌讳谈论死亡的: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不谈彼岸,就使得中国文化距离真正的哲学、宗教有距离,儒家重视现世,我们就很功利,很现实了,也缺乏宗教的敬畏之心!这是今天中国社会失范的一个重要根源。但是从文化源头上讲并非如此,墨家就说“抬头三尺有神灵”!   

虽有深溪博林、幽涧无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董,见有鬼神视之。”

——墨子

你以为那些坏事没人看见啊?鬼神都知道!圣经说,全能的神无所不知!

略有遗憾的是,这种鬼神观与对彼岸的守望似乎无关,反倒是为了对现实人生的震慑!因此现在人们说“抬头三尺有神灵”的时候对别人说得多,对自己说的少!

面对神鬼,墨子承认,儒家闪烁,庄子则淡然!不光淡然,在庄子看来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

看到这儿,你心痛吗?死之乐,更显生之苦。貌似洒脱地庄子,内心的苦闷你是否能懂?

三、学以致用的点题提升

看诸子争论到这,我们惊叹于先哲的严密的思辨,鼓舞于他们的无私,理性,勇气、力量,担当……可是这一切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到,问题的本原,文科生,我们何以安身立命?如果我们勉强算知识分子,成为这个社会的良知,我们责无旁贷!是效法一生正气、满腔热血的孟子、鞠躬尽瘁身体力行的墨子,还是睿智恬静的老子,豁达洒脱的庄子,亦或是冷眼观世的韩非?总之,我们要做社会的牛虻!民族的级梁!愿与诸君共勉!

读孔孟,识仁义,浩然正气,构建和谐;

读墨子,知大爱,救难扶危,平等互利;

读老庄,懂人生,真实宽容,自由淡薄;

读韩非,辨实务,相时而动,面向未来!

本站由陕西西安中学信息中心管理维护

陕ICP备11012318号-1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