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资源

郭富斌 刘雅雯:寻找中国的DNA(第二讲)

发布时间:2022-10-26 15:42:09

第二讲  制度确立: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说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你们能想到哪些制度?(课堂上学生你一言、他一语)“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水岭”……

“郡县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水岭”,说得很好,但大家漏掉了一项更重要的制度——大家肯定都知道皇帝,但没有将皇帝和制度联系起来。然而,(删除这两字)大家有没有意识到皇帝制度是中华民族的独创?世界大部分民族基本没有皇帝,除了古罗马特定时期有皇帝。在漫长的中世纪,皇帝和国王都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他们的权力差异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我们忘掉皇帝制度,就等于把中华民族的基本特性忘了,把影响中国社会至深至远的东西忘掉了。

【读史深思】皇帝制度的形式已经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而消散,但皇帝制度所形成的历史惯性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今天。我们看电视,明星穿着龙袍代言各种各样的产品,好像只要跟皇帝沾边,这些产品的品质和身价就暴涨;很多旅游项目也拿皇帝作为招揽游客的卖点;在今天能跟皇宫、跟皇帝沾亲带故的,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荣耀。在现实中,皇帝制度还在发挥作用,大家怎么就会忘掉了呢?我倒真的希望这样的制度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被大家遗忘——皇帝制度不仅是形式上没有了,而且在骨子里将皇帝制度彻底埋葬了。皇帝制度形成的文化习俗在中国埋葬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腾飞。可是,我感觉实现这一点,要以世纪为单位。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中国转型需要过历史的三峡,可能需要三百年到五百年,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

我们今天讲“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课,并非单从物理时空看秦朝的制度,而是讲秦朝制度对我们今天的影响。毛泽东的一句话说的非常到位:“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时空中仍没有完全消失。我们还要背负历史的惯性走多远,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一、前无古人的一项功业 

 

这里说的“前无古人的功业”就是指秦始皇的统一。秦始皇周游巡查时,他有个嗜好就是刻石,希望青史留名。那时候秦始皇也没有专业的策划和宣传,他就自己写了一封表扬信,他怎么说呢?看看《琅琊台刻石》上的文字——

《琅琊台刻石》: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表扬信写得神采飞扬,疆域范围东南西北四个点,到达人类当时能够到达的极限,秦始皇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看看这幅图(秦朝疆域图,此略),可以更直观一些。这是秦朝疆域图,这个版图基本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的大部分。那么,这样的一个版图上,当时有多少人呢?两千万,这个人口多不多?(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多” ……

同学们觉得不多,秦和今天相比人口确实不算多,但是,我们要放在历史的时空看历史。中国古代王朝人口最多的是清,人口的数量在秦以后长期保持在千万级,因此秦两千万已经很了不得了。如果跟当时的世界人口比,更觉得了不得了。古希腊是城邦国家,城邦国家大的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万人。我说这么多,就是在强调一点:秦是疆域极大、人口极多。

 

二、决定命运的两场争论 

 

面对如此众多的人口,面对这么大的疆域,如何统治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难题。怎么办呢?秦始皇想的办法是开会研讨。

■研讨议题一——以什么名号管理国家 

以什么名号管理国家呢?关于帝号之议的研讨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统一中国,这么多人都归秦始皇管理,王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他现在的权力是无限的,秦始皇看来这么大的功绩总需要有名号让他名副其实,以传后世。

丞相绾……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有大臣建议“泰皇”最尊贵,就称“泰皇”吧。秦始皇愿意吗?为什么不愿意?秦始皇认为,他的功绩超越三皇五帝,怎能拿三皇五帝跟他前无古人的功业相比。他想要的是开创性的名字,于是“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为号”(《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称“皇帝”—— 三皇五帝的合称,意味着功过三皇五帝。也称“千古一帝”。

中国的皇帝有300多个,称过皇帝的有800多个,这么多皇帝里只有秦始皇独一无二,所以叫“千古一帝”,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皇帝名称的出现是否只是简单的名称更改?不是的,它是适应了大一统的需求,体现秦始皇作为这么大版图的管理者的尊贵。

■研讨议题二——以什么方式管理国家 

原来用的是分封制,那现在以什么方法管理国家呢?我们来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 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丞相王绾的建议是学习西周的分封制,理由是燕国、齐国、楚国离统治的中心太远了,如果我们不搞分封,不好震慑;李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的观点是“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李斯为什么要主张郡县?理由是什么?——

李斯总结历史经验,认为春秋时期群雄割据的局面就是由于分封制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离心离德,周天子失去了凝聚力。

秦始皇的态度——采纳李斯的郡县主张。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防止战乱。两次会议,最后下决断的都是谁?都是秦始皇。

 

三、 影响百代的三大制度 

秦始皇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会议以后,秦陆续建立起一系列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

■皇帝制度

1)关于皇帝制度,我们先看看皇帝制度有哪些特点?

皇帝叫法的专用:皇帝自称“朕”; 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

“朕”在上古时代人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而到了秦始皇时期,“朕”成了他一人独享的尊贵称号。秦始皇的命令叫“制”或“诏”,这个大家都很熟悉,如“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印称“玺”。所有的称号都是他一人独享,如果其他人用了,都是谋反、僭越。这些称号背后体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皇帝独尊。

老师:也就是史书上说的“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大事小事都由皇帝决定,这表现什么特点?

学生: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

老师:《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皇帝的位置只能由谁来继承?这反映了什么特点?

学生:“嫡长子”“家天下”……

老师:有同学想到家天下,这是我们夏朝就学过的,只不过,由王位世袭到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有三大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说穿了一句话,皇家垄断权力。皇的权力和王的权力的区别在于:王分封后,权力有限,地方诸侯有自主权。可是在皇权之下,权力无限。尴尬的周天子和无限风光的秦始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关于皇帝制度的进一步的更深的认识,我们还是看看学者的分析研究——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家长制、祖先崇拜、集体主义取向的形成和巩固,都远在“皇帝”二字出现前。皇帝制度的出现,不是秦始皇个人的天才发明,而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秦始皇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这段材料在追问、回答这样的问题:皇帝制度的发明权归谁?秦始皇在皇帝制度的产生中作用如何?张宏杰先生的判断是什么——皇帝制度不是秦始皇的天才发明,而是历史演进的结果。得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形成皇帝制度的三大因素,即家长制、祖先崇拜、集体主义都已经出现在历史的演进中了。

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皇帝观念和皇帝制度既是社会大众对君主制度普遍信仰的产物,又是君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产物。皇帝称号是在君权观念不断扩张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性政治观念与秦始皇个性化选择相结合的结果。”  

这段材料是张分田先生关于皇帝观念和皇帝制度的表述。张宏杰先生、张分田先生关于皇帝制度的中心思想是:皇帝制度不是偶然出现在中国,有历史的必然性。第一,皇帝制度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发明,这个制度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宿命。第二,我们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就是要把有形无形的皇帝制度彻底抛弃掉的过程。有形的皇帝制度已经在辛亥革命时彻底消亡,而无形的皇帝影子却时常出现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中。

【读史悟道】哪怕是一个极普通的人,可能身上都有皇帝的因子。比如一个很普通的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而在家庭,家长就是至高无上的家长,家庭必须绝对服从于他,听命于他。这些同学可能熟悉也可能不熟悉,与家庭情况有关。但在很多地区,这样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只要有专制的人格,只要有等级,就是皇帝的因子。只要想去支配别人,决定别人的命运,有很强的的支配欲,都是皇帝思想的体现。我们想要迈入现代社会,我们就必须要摆脱等级和专制的影子,学着去尊重别人,宽容别人,学会和别人和平相处。

■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管理这么大的国家也不一定就全是幸福,我们来看这段材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材料反映的直接信息就是:皇帝工作很辛苦,几乎是日理万机,没有白天黑夜的区别,昼夜工作。那工作量究竟有多大呢?请看材料——

《汉书•刑法志》:“至于秦始皇……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县,称也。石,百二十斤也。始皇省读文书,日以百二十斤为程。”                                   

每天看一石的文书,也就是120斤的竹简,上面具体有多少字,我们今天也无从统计,但是文字量应该是非常大的,不仅要看,还要思考、处理。皇帝也是人,有些专业性很强的。皇帝工作量极大,当皇帝很辛苦,中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40多岁。最大占有、最大享受的人,这些也挽回不了皇帝受伤的心灵和辛劳工作难以弥补的伤害。皇帝需要找帮手,那怎么办呢?如何组建帮手就构成了一套制度,叫“三公九卿制度”。

我们来看三公九卿的示意图(此略):要把握两个层次,知道他们各自的职能。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九个官职中有六个都是管理皇家事务的。国家的事和皇家的事搅合在一起,国家成为皇帝的私有财产,家国合一。这是一种管理方式,这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读史深思】我们有些口号,表面看起来很好,但是多多少少打着这样的烙印,比如“以厂为家”“以校为家”。把厂里的事当作自个家里的事情,多上心啊。但是,对厂长来说,厂里的就是家里的。表面美好的东西,也是会异化和变种的。所以不要简单理解三公九卿制度。洞察中国历史,一定要看到制度背后的东西。

三公九卿的出现解决了一个问题——家国合一、一种管理方式。在周代没有三公九卿,现在有了三公九卿,有了完整的中央机构,秦始皇的重大发明。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关于郡县制,我们我们还是从与分封制对照入手——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以血缘为基础 以地域为基础

官员产生方式 王位世袭,拥有封地 皇帝或朝廷任免

中央与地方关系 独立性强,有一定自主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独立性弱,完全听命于中央,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

特点 社会分层的权力分配 主仆关系

再看看学者的对比分析和研究——

惠一呜《欧洲联盟发展史》:“历史事实表明,在封建社会里,分封制如果不向前进化,领土分崩离析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在这里,出现了中国发展模式和欧洲发展模式分道扬镳的十字路口。” 

从分封制有独立性到郡县制的完全听命于中央,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郡县制下的君臣关系是主仆关系,是很难拥有独立人格的,这些都成为东西方历史的分水岭。

皇帝制度延续到1912年,三公九卿制度与封建制度相始终,郡县制的架构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我们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是影响百代的三大制度。那么,作为制度设计者的秦始皇,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却是个有很大争议的历史人物。(此句删除)

■论争不休的千古人物 

我们常常说盖棺论定,秦始皇早已盖棺,但我们至今仍然很难论定。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是看看下面的材料——

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李贽是明朝异端思想家,为什么称为异端呢?他喜欢跟圣贤对着干,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特立独行,在体制外抨击封建礼教。然而,如此自负和狂傲的李贽,也不敢对秦始皇轻易下结论,论及对秦始皇说“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为什么李贽会有这样的态度,因为在历史上褒扬秦始皇和贬抑秦始皇的人都太多了,我在这里选了一些材料——

贾谊《新书•过秦论》:“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谭嗣同《仁学》:“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相交质。” 

《太平御览》卷八六《皇王部》:“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手握兵执矢,名祖龙。”  

钱穆《国史大纲》:“大体言之,秦代政治的后面,实有一个高远的理想,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

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西汉人贾谊认为秦始皇贪鄙、暴虐;近代人谭嗣同认为秦政皆大盗,本质就是合法的黑社会;宋代编纂的《太平御览》是按豺狼虎豹来刻画秦始皇的。而褒扬秦始皇的人呢?毛泽东——“百代都行秦政法”;钱穆——秦始皇的统一“是一种进步的政治”。在贬抑的人和褒扬的人中,我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些评价多多少少都有时代性。

【读史深思】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需要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我们来看看克罗齐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贬抑秦始皇最多的是什么时期的?汉代和清代,为什么呢?汉代推翻了秦统治,以胜利者的姿态写历史,而清末要推翻封建制度,更是追本溯源,直指秦始皇。我们再看褒扬秦始皇的人。钱穆为什么要褒扬呢?抗战时期,抵抗日本侵略者,要求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毛泽东呢?焚书坑儒不一定是错的,“百代都行秦政法”。因此,历史多多少少都会有社会、时代以及史学工作者的印迹,我们学历史不仅要从历史看历史,也要从时代看历史,读懂其历史背后的深意。


本站由陕西西安中学信息中心管理维护

陕ICP备11012318号-1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